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是主要由經濟界人士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的參政黨。
民建在現階段的政治綱領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遵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積極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職能,致力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奮斗。
民建在現階段的任務是: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以促進科學發展為第一要務,充分發揮密切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和優勢,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活動,針對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積極建言獻策,努力服務社會,更好地發揮參政黨作用,在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民建具有愛國、革命的光榮歷史,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堅持愛國主義,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堅持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堅持與經濟界的緊密聯系,努力發揮會的特色;堅持與時俱進,在自我教育中不斷提高會的素質等優良傳統,形成了同經濟界密切聯系的歷史特點。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慶成立,成員主要是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和有聯系的知識分子,發起人有黃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復亮、孫起孟等。民建成立后,積極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1948年,民建響應中國共產黨5月1 日關于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派代表赴解放區參加籌備工作。1949年9月民建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訂《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民建確定了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參加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和發展經濟,特別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積極配合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民主建國會青海省委員(簡稱青海民建)是中國民主建國會在青海省的省級織組,成立于1988年9月。
民建青海省地方組織始建于1953 年9 月28 日,當時稱為中國民主建國會西寧小組,隸屬中國民主建國會西安分會領導,1954 年11 月5 日改由中國民主建國會總會直接領導。1959 年9 月3 日成立了民建西寧支部委員會。
1966 年開始“文化大革命”,民建西寧支部委員會被迫停止活動,辦公機關被搶占,民建成員被視為“階級敵人”遭到迫害。1976 年10 月結束了十年動亂。通過撥亂反正,落實黨的政策,平反了冤假錯案。1977 年10 月民建西寧支部委員會恢復活動。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民建青海地方組織有了較快的發展。到1982 年底民建西寧支部委員會已有會員52 人。為適應新形勢工作需要,民建西寧支部委員會改建為民建青海省工作組,作為組建民建青海省委員會的過渡機構。
1988年9月2日,中國民主建國會青海省委員會在西寧成立。民建會員已發展到137 人,會員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在經濟界有一定影響的中年知識分子加入民建組織,民建會的工作出現了新的局面。
截止2022年初,全省共有會員1363人,會員平均年齡40.2歲,大專以上學歷會員1188名,經濟界別會員964人,占會員總數的71%,保持著民建經濟界別特色優勢。認真做好代表人士的發展引進和推薦使用,成員中現有正廳級干部2名,副廳級實職干部4名,正處、副處干部17名,有184人次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