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里秋菊紅
——記民建會員城北區民族福利院院長張秋菊
由于手頭工作忙,采訪的事幾經耽擱。那天采訪的路上,途徑一片花園,里面的菊花姹紫嫣紅,一片爛漫。我不由得想起了本文的主人公,是巧合,還是暗示,不得而知。但是當我采訪回來又走近那片花園時,我不禁感嘆道,她不也是一株傲霜瀝雪的秋菊嗎?燦然開放在民族福利院的大院里,給這個新生的福利院以希望,給那些需要關懷的老人以溫暖。她就是現任民建會員、西寧市城北區民族福利院院長張秋菊。
活力無限 吃苦耐勞育精神

忙!是張秋菊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不到一個多小時的采訪時間里,有人不斷的找她匯報工作,接待新入院的老人及家屬,告訴灶上準備的飯菜,給護理員們交待有關事項,甚至幫忙修下水的工人疏通管道……有時剛剛坐下,有人來找,又去了,剛剛說出的話又被打斷了。有時出去了,一時半會回不來,把我晾在偌大的會議室里。也好,這使得我有足夠的時間在會議室的墻上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了解了個大半。這里有上至中央,下至民政部門領導視察的照片;有志愿者和幼兒園服務和慰問的照片,有老人們自娛自樂的文藝活動,還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等到她風風火火趕回來時,一臉的歉意,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問道:“你每天的工作就是這樣?”她說“是啊,我每天除了睡覺之外,其余的心思就在這里了,一直沒有消停過。這里每一位老人每天的身體狀況,包括每一件具體的事情,我都要了然于胸,不然,心里就不踏實!比缓笏D了頓說:“這份工作雖說辛苦,可這是我認定了的,我一定要把它做好!闭f這話的時候,她的眼睛里透出一縷堅毅的光芒。我看著坐在對面的張秋菊,一頭葡萄紅的發型挺括,文絲不亂,一臉的淡妝雖不引人注目,卻是恰到好處,一身潔凈的白大褂,一眼就看出是一位有條理,做事干練的人。我心里隱隱有一種預感,她一定是一位有過特殊經歷的人。事實也確實如我的預料。張秋菊最早是一位商場的營業員,服務行業的職業要求,培養了她的認真、細心和耐性。后來,她去西寧市城東區社會福利廠任供銷科科長。隔行如隔山,她靠著一副不服輸的犟勁兒,調研市場,查看行情,在短時間內,使福利廠的門窗生產量由最初的不到600個平方米,增加到1.2萬個平方米。企業效益節節轉好,職工福利有了很大提高,贏得了職工的贊譽。但是,由于受體制的限制,發揮不出她應有的積極性。于是于1998年投資100余萬元,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公司——西寧佳佳美民族門窗有限公司。從此,在門窗行業的制造與銷售中如魚得水,發揮出了其潛在的內質,也為她從事今后的創業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她堅忍不拔,吃苦耐勞,堅毅果斷的做事風格,這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大愛無疆 一片孝心獻老人

有道是:百善孝為先。張秋菊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爺爺奶奶及父母對孝道的啟蒙教育,也在老人們的言傳身教中逐漸形成定勢。小時候,由于父母工作忙,她在爺爺奶奶百般痛愛和呵護下一天天長大,也就在這個時期,她把自己早在心中產生的孝心體現在對爺爺奶奶的關心和體貼上,有時也把這種關心外延到生活在周圍的老人們身上。雖然這種孝心,還不那么成熟。爺爺奶奶的相繼過世,給她思想上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創痛。用她的話說,“沒有盡到一個孫女兒的孝心!彪S著年齡的增大,在繁忙的工作和日益加重的生活負擔中,母親又病倒了,常年在家臥床休息。一面要完成正常的工作,一面要照顧母親,她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就在她常年陪母親護理和求醫的過程中,耳聞目睹了和自己一樣處境的人的辛酸,一個大膽的設想產生了,她要創辦一個為像她這樣處境的人提供方便,為老人們提供優質服務的場所。然而要把這種設想付諸于事實,這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和精神。一則是她的西寧佳佳美民族門窗公司正處在發展的上升時期,每年的效益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二則創辦民族福利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參考,更沒有多大的利益可圖,還要冒著諸多的風險。但是一個人有了這種服務大眾的決心和信心后,她所考慮的不再是個人利益,而是在一個更高層面上的為大眾服務的思想。張秋菊就是這樣,她想把一顆孝心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們。這就是張秋菊的可敬、可嘆、可愛之處。2009年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扶持下,結合曾在社會福利廠工作的經驗,以創辦多年的西寧佳佳美民族門窗有限公司為基礎,青海省第一家民辦非非營利性福利院——西寧市城北區民族福利院創立了。該院總投資1500多萬,總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內設床位100張,目前現有員工15人,入院老人53名,于2014年正式掛牌運營。
服務至上 無微不至顯真情

福利院最大的工作是服務,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服務。服務是福利院的核心;谶@樣的認識,張秋菊在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務素質上下功夫,曾多次前往養老服務比較成熟的陜西、河南等地實地調研學習,掌握比較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結合城北區民族福利院的實際,確定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養老新模式和在養老過程中享受愉悅的晚年生活這一理念和宗旨。因此,她提出了創建“三個一流”的工作目標和要求:一是創一流的環境。在硬件設施和軟環境的建設上舍得花本錢,盡最大可能滿足工作需要和老人們的愿望。筆者在采訪期間,看到寬敞的院落,陽光普照,三面圍成的建筑物,窗明幾凈,院子里的老人們或坐在輪椅上,或坐在凳子上,盡情地享受秋天的陽光,從他們的臉上讀出無不歡愉的表情。一溜兒排開的宿舍,整齊劃一。走進室內,一樣的席夢思床,被子疊的有棱有角,床單干凈整潔,套間里的洗漱用具排放整齊,懸掛有序。試了試浴盆、淋雨器的水龍頭,嘩嘩的熱水騰起一股霧氣。我暗暗感嘆,能把老人們的住宿條件達到這個水平,著實不簡單。走進飯廳,小黑板上的食譜有葷有素,搭配得當,圓桌的塑料桌布上歡快明亮的圖案,一圈兒擺開的椅子上說說笑笑的老人們,顯示著家的溫暖。后來我們還去了活動室、保健室、閱覽室,每到一處,我們無不都對這里的設施感到驚奇。二是創一流的護理、醫療隊伍。風燭殘年的老人們,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盡相同,隨時出現各種病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問題是怎樣在第一時間里得到得當的處理,這才是關鍵。為此,早在開院初期,張秋菊就開始著手培訓護理人員,聘請醫院從事護理工作的骨干人才對其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際演練,使一些平常的小病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得到解決。另外,積極與西寧市城北區中醫院達成“醫養結合”的合作關系,為老人們提供高效、便利、及時的醫療服務。三是創一流的服務。福利院的老人們大多自理能力很差。因此,護理人員的工作也很繁雜和瑣碎,包括穿衣、換衣、洗衣、喂飯、喂藥,對于大小便失禁的老人還要照顧蹲廁以及換洗衣褲等。而且從事這項服務的護理人員大多是一些年輕人,他們面對著這樣一些特殊的服務群體,思想上有諸多的顧慮,放不開手腳。張秋菊有這樣一句話:“要把每一位老人當自己的親人來對待!边@不光是對那些年輕的護理人員說的,更是對自己說的。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會有說服力,才能成為榜樣的力量。因此,她率先垂范,經常深入到老人們中間去,同他們拉家常,交朋友,尤其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是無微不至。在她的帶動下,一支年輕有愛心、有經驗的護理隊伍茁壯成長,贏得老人及老人家屬的贊譽。然而,張秋菊知道,服務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些物質層面上,還要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里去,打開思想上的情結,正確面對現實。87歲的一位王氏老人入院以后,情緒一直低落,不合群,常常一個人獨來獨往,不說話,也不主動和其他老人交流。身體也沒什么毛病。心細的張秋菊看到這種情景,到其所在的社區了解情況。原來老人兒女多,由于一些家庭瑣事與家人鬧了別扭,來了福利院。老人認為,這么多的兒女還要到福利院里養老,自覺比人矮了一頭。心里一直糾結著,想不通。張秋菊一面以周到的服務,讓他感受到福利院里家庭般的溫暖,一面從思想上開通老人:不是兒女們不孝順,而是兒女們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深感精力不支,壓力增大。再說,社會養老已成為一種趨勢,顯現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漸漸地老人的思想變化了,心結打開了,情緒明顯好轉多了。
攜手共處 各族兄弟情意濃
福利院是一個大家庭,里面共同生活著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多年來,西寧市城北區民族福利院接收了除漢族之外的回族、土族、藏族等老人。西寧市城北區民族福利院自創辦的那天起,就把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飲食禁忌等為己任,維護多民族老人和睦相處?紤]到福利院的回族老人的飲食習慣和禁忌,福利院辦起了清真灶。這使得困擾了許多回族老人入院養老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平時在老人們中間利用各種形式宣傳民族團結的先進事跡,教育老人們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做不利于民族團結的事,事事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在采訪中,張秋菊曾對筆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2014年,西寧市城東區民政局送來一位回族老人,是一名三無人員,在城北區民族福利院度過了三年時光。老人患有帕金森綜合癥,臨去世時,她發現他的生命體征越老越微弱,按照回族老人的喪葬習慣,她立刻打電話給城東區民政局的有關負責人,無論如何請阿訇前往城北區民族福利院。這時的馬老人,雖然意識模糊,已然不能說話,但是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種期待。她立刻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湊近他耳旁,安慰他,讓他放心。結果,阿訇及時趕來,圓了他生命最后一刻的愿望。聽完張秋菊的講述,我感到越是細微處,越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敬業精神,尤其在面對這樣一個既沒有妻子兒女,又沒有親屬的情況下,更能體現出她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民族的情誼。
當然,創辦這樣一個民族福利院,其背后的付出也是巨大的。就正常情況而言,民族福利院比一些福利院、敬老院等從房屋設施、配套設施、飲食、文化生活等方面來說,投資大,要求高。但在張秋菊眼里,這是值得的。她說得好:“養老院里沒有你我之分,只有各民族參與和融合的養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養老!
愛心接力 尊老意識早抓起
張秋菊在工作中深切的感受到,在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養老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因此,養老問題單靠諸如福利院、敬老院等養老機構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她在工作中創新性的采用福利院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的辦院新模式,尤其是把觸角延伸到大學校園、小學校園、以至于幼兒園。成立志愿者服務隊,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少先隊員服務日等活動。多年來,城北區民族福利院同青海大學農牧學院、西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八一路小學、陶園小學等學校建立聯系,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還有大拇指幼兒園、小天使幼兒園、小寨幼兒園、瑞景河畔幼兒園的師生們不定期地開展活動。把尊老、養老意識貫徹穿進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今天的被教育者,就是明天的宣傳者和實施者。這也就是民族養老事業的未來。
尾聲
城北區民族福利院的創辦,在為社會養老分憂解難的同時,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該院成為民建青海省委團結教育基地、中國中小企業商業協會“會員單位”、青海省社工協會服務站、青海省婦聯愛心小寢室、青海省養老服務協會會員單位、西寧市關工委“加強道德建設,圓中華復興夢”公益論壇組織委員會會員單位、西寧市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民族團結創建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她個人也因此成為民建會員,青海省婦聯常務理事,青海省養老協會副會長,省、市、區工商聯會員,西寧市工商聯執行常委,并獲得“民建青海省委熱心公益獎”、“優秀民營企業家”、“熱心消防公益事業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就在筆者發本稿的時候,從北京人民大會堂傳來喜訊,她剛剛獲得了2016年全國優秀中小企業家“金鉆獎”,她所創辦的城北區民族福利院也成為了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員單位,這是迄今為止青海省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與企業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民族養老事業的路還很漫長,也不乏艱難,更不乏光明。我想起了《孟子梁惠王》里的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睆埱锞找运叨鹊牡赖铝贾兔篮玫纳鐣熑涡,在這條道路上,積極探索,一路向前。
秋菊,正是盛開時。城北區民族福利院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