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變身金豆豆
—記民建青海省委主委、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艦

在青海省農業區的許多鄉鎮,提起王艦的名字,不僅鄉鎮很多領導熟悉他,就連老百姓也知道,因為王艦走到哪里,就將農業科技傳播到哪里,有些群眾還親切的稱呼他為“土豆大王”,他就是“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王艦。他1964年8月18日出生,重慶市人。1995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化學專業,理學碩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民建青海省委副主委,現任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省部共建青藏高原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青海高原薯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青海省植物病毒檢測中心主任。
在超越中向農業科學邁進,推進特色農業發展
1985年王艦從西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以優異的成績分配到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工作。,但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向科學邁進的王艦并沒有就此放慢他追求科學的步伐。幾年后他考取了中國農業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專業的碩士學位,1996年9月赴英國學習植物病毒檢測技術。20多年間,王艦主持、參與了多項馬鈴薯種薯脫毒技術的研究工作。作為主要完成人1987-1990年參加了“溫暖灌區復種的合理結構和效益研究”課題,1991-1992年參加“柴達木盆地小麥高產栽培和微機決策系統”研究工作; 1996年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參加歐盟援助的“青海馬鈴薯發展項目”; 2000年主持國家火炬計劃“脫毒馬鈴薯項目”,2001年主持“脫毒馬鈴薯微型種薯霧培生產技術研究”項目,2003年主持 “青海省脫毒馬鈴薯種薯產業化項目”。脫毒馬鈴薯脫毒技術先后在我省和全國得到推廣應用,我省現已累計完成馬鈴薯脫毒400余萬畝,增產鮮薯12億公斤,增加產值3.6億元。
在做好脫毒馬鈴薯脫毒技術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又向高科技、高效益、全方位的發展方向邁進。2000年,他主持國家“863”重點預研項目“青藏高原植物抗逆基因的篩選及利用”及省級重點攻關項目“球莖花卉脫毒技術研究”,與園林局合作進行“觀賞百合種球繁殖、處理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這幾個項目的研究工作極大的推動了青海省對青藏高原優勢藥品、花卉資源開發的步伐。

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推進農業科學進步
2009年3月6日我省統戰系統舉行的“扶貧送溫暖”活動中,筆者看到了王艦從種薯基地為樂都縣下營鄉調撥的高原四號一代馬鈴薯種薯3000斤,該品種一代種薯能使鮮薯產量增加30-50%。根了解,這是他第三次共給樂都縣下營鄉村民贈送9000斤種薯并帶領科技人員到田間地頭向廣大農民講授馬鈴薯種植技術,解答相關農業知識。目前,前兩批種薯已獲豐收,產量和質量比以往產品得到較大提高,受到了當地農民朋友的廣泛贊譽,為農民增收致富帶來了福音。
王艦常說,現代農業,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而農業科技發展過如何才能轉化為帶動農業發展的生產力,其關鍵就在于農業技術的推廣。脫毒馬鈴薯脫毒技術得到推廣,農民就可以種出更多的“金豆豆”,大大提高收入農業的經濟附加值。
近幾年,王艦同志提出了“青海-中國馬鈴薯生產的天然家園”的設想,主持建立了以脫毒馬鈴薯微型薯高山大田直播技術為核心的省、縣、鄉、村四級種薯生產體系和病毒檢測為核心的質量監測體系,積極推廣脫毒馬鈴薯技術成果,先后主持省級“脫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及農業部“青海省馬鈴薯脫毒中心”建設。

執著與奉獻 只為心中那一份追求
農業科技工作,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沒有滿腔熱情和吃苦奉獻精神是干不好的。王艦同志的愛人也是一位農業科研人員。工作的特殊性,使他們經常加班加點,有時候兩人甚至同時要去不同的地域出差,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因為沒人照顧,只好長期放在遠在河南省的爺爺奶奶家里。每年春播季節,他都要深入鄉鎮和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解決技術問題。在為農民服務時,他不辭勞苦,不計報酬。談話中,王艦向我們講述了他剛開始培育種薯的那段鮮為人知的經歷。1999年,為了觀察種薯的生長情況,他和同事、助手吃住在基地,睡覺在大棚,近3年的時間里,無論寒暑,從無間斷。好幾次夜里刮風下雨,氣溫驟減,凍的直哆嗦,就象王艦的助手所說,那幾年他們掛的點滴都記不得有多少瓶了。長期不規律的生活和勞累及不同區域水質的影響,讓王艦患上了嚴重的泥沙型膽結石,每有飲食不周或勞累都會發作,醫生曾多次告誡他要保持規律的飲食和作息時間,并建議他早做膽囊切除手術,但考慮到馬鈴薯栽培的季節性,他總是一拖再拖。2005年8月,王艦在去海西州調研脫毒馬鈴薯成長數據的途中膽病再次發作,他毅然堅持著,直到凌晨4點助手發現情況越來越危險時不由分說將他送到醫院。此時他的膽囊已萎縮貼到肝區,經過近4個小時搶救才脫離危險。本來這次調研王艦可以不去,但他硬是放心不下還是堅持前往。做完膽囊切除手術后醫生告戒他至少要休息一個月才能工作,他只休息了一個禮拜,便又重返海西州,到興?h、都蘭縣、香日德鎮等地調研。
是的,正是有了王艦和他的同事們以及許許多多的農業科研人員,有了他們心中的那份信念,孜孜以求,含辛砥礪,自強不息,默默奉獻,才有了青海特色農業的長足發展。多年來,王艦從來沒休過雙休日,更談不上業余時間陪孩子和家人了,他甚至從沒陪孩子去過一趟游樂場、開過一次家長會。當我們為他的付出感嘆時,他平淡的說:“在農業科技領域,這很平常,我們大家都這樣!
脫毒馬鈴薯技術成果大面積推廣種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交談中,每當我們流露出對他的贊許時,他一再表示自己沒有什么可值得稱贊的,他說:“農林科學院聚集了我省許多農業科技研究領域的專家,在這里有一個很好的研究和交流氛圍;另外生物實驗需要大量的實驗經費,沒有國家的大力投入,就不可能取得實驗的成功!
的確,國家和農林科學院的支持再加上自身吃苦耐勞和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成就了王艦,讓他獲得了一系列引人矚目的科研成果,在我省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領域中脫穎而出。幾年來,他曾多次被評為青海大學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黨員;先后獲省級科技進步四等獎一項(第三完成人);農業部“豐收計劃”三等獎一項(第二完成人);獲“第二屆青海青年科技創業獎”;被團中央、全國青聯、中國青年科技工作協會授予“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
一路走來,王艦付出了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當我問起如果可以讓他重新選擇,他還會選擇農業科技時他說:我始終不后悔當初的選擇,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做到把農民當父母、把種子當孩子、把自己當農夫,踏實苦干,一心為農,搞好農業科技的研究和推廣工作,這是職責更是義務,我責無旁貸。
人一輩子是要有些追求的,而王艦所選擇的最大追求就是通過努力讓更多廣袤地田野種出“金豆豆”,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而這些收獲,也能給他的工作帶來更大的動力和熱情。
面對著這位45歲的年輕農業專家,他冷靜、務實、謙遜、平淡的風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王艦正是這樣以他頑強的毅力,不斷的超越,努力實踐著他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