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鉆研 不斷創新
為打造青海千億元鋰產業奉獻終身
——民建會員孟慶芬模范事跡

孟慶芬,女,漢族,博士,研究員,民建會員,青海柴達木興化鋰鹽有限公司研發部主任。2017年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計劃培養拔尖人才;2018—2019年度青海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青海省第十四批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2020年度全國勞動模范;青海省勞動模范。
一、不畏艱苦、扎根鹽湖,致力于鹽湖鋰業開發綜合利用,親身實踐美麗中國、美麗青海目標
用自己靚麗的人生青春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在艱苦的鹽湖邊扎根,一干就是十五年,并深耕鹽湖,用過硬的工作業績澆開了鹽湖綜合利用之花,用自己一生的不懈追求譜寫了美麗中國、美麗青海的壯麗畫卷。

孟慶芬博士曾在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學習3年,工作10年,目前工作在海西州,一直從事鹽湖鹵水綜合利用工作。鹽湖大多位于氣候惡劣、條件艱苦的地區,她的足跡遍布查波錯、扎倉茶卡、結則茶卡、龍木錯等十多個鹽湖。她在西藏鹽湖鹵水清潔開發工藝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被行業認可的研究成果,2012年8月,孟慶芬博士去阿里改則縣查波錯鹽湖進行中試實驗,到達拉薩后坐著小皮卡拉著實驗設備出發,第一天柏油路,第二天進入土路,途徑海拔5800米的大阪,一路顛簸到達改則縣,第三天從改則縣出發,雖然改則縣離查波錯鹽湖只有150公里,但途中要翻兩座山,又恰逢雨季,車子陷在了離礦區50多公里的沼澤,陷車地點和鹽湖礦區均沒有手機信號,徒步走到有手機信號的地方再打電話給鄉里,鄉里派人到礦區傳話,礦區的人開車趕來救援,到達礦區已經晚上10點多。礦區海拔4600米,沒有水、電、網絡信號,打電話要到鄉里,上網、洗澡要跟著每10天買菜的皮卡車顛簸4個小時到改則縣,她在礦區住在鐵皮房里,喝著澄清后的黃土水。在這樣的環境下,孟博士和工人一起修中試鹽田,一呆就是4個多月,直到實驗完成取得較好數據,才肯返回西寧。提起孟博士,從鹽湖公司領導到礦區普通工人無不豎起大拇指,夸贊其特別能吃苦、業務能力特別強!安椴ㄥe鹽湖鹵水綜合利用工藝研究”項目驗收時,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工藝完全利用當地客觀條件將該鹵水中的鉀、硼、鋰等元素以高品位礦物的形式予以分離,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富硼鋰硫酸型鹽湖首創的綠色環保工藝,為該類型鹽湖的開發提供了新途徑,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明知條件艱苦,孟博士又到阿里日土縣東汝鄉的結則茶卡鹽湖礦區呆了4個多月,完成與西藏國能礦業公司的合作,設計了一次冷凍、分離硝硼,二次冷凍、分離硝堿、制備高碳酸根鹵水回兌沉鋰,自然蒸發析鉀的工藝,綜合低成本的開發利用了碳酸鹽型鹽湖的硼、鋰、鉀資源,并成功應用于結則茶卡鹽湖,同時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為美麗中國、美麗青海做出了自己突出貢獻。

二、潛心鉆研、勇于創新,以研發中心為平臺碩果累累
在鹽湖提鋰技術的鉆研和探索的道路上,特別是在創新的追求上,猶其是在權威性的檢測化驗室成立后,她并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是向更高目標邁進,在此基礎上,她經過精心籌劃和準備,立足于生產,成立了企業內部的研發中心,組建了研發團隊,并自加壓力,擬定以生產目標為準星的科研專題,不斷加強技術、設備、工藝及產品的創新。孟博士致力于開發新型高效鋰萃取劑,包括3大類常規酰胺類萃取劑,及兩類新型具有萃鋰功能性基團的吡咯類、磷酸酯類離子液體萃取劑,萃鋰之前無需調pH,不需要加入協萃劑FeCl3,能直接從鹵水中萃取鋰,萃取率高于常規萃取劑。根據萃鋰生產線運行中出現的絮狀物問題,首次提出萃取鋰的無皂化工藝,去掉皂化段,不僅大大延長了萃取劑的使用壽命,還使氯化鋰的噸成本降低7000元,僅這一項技術的提升就為企業每年降低成本3500萬元(按照目前年產5000噸氯化鋰計算,實際設計滿產1萬噸),并使該生產流程縮短,工藝操作更為簡單,生產過程控制更為容易。2017年12月底,新中試車間建成時,孟博士與員工一起進行新工藝的中試,充槽、設備調試完畢后剛好春節,為了盡快使槽體平衡,取得工藝參數,孟博士放棄春節休假、放棄與家人團聚,與員工共同在車間奮戰,為來年二期萃鋰車間順利開車提供了基礎數據。經過工業化再次驗證后,“大柴旦鹽湖鹵水萃取鋰的無皂化工藝”項目獲得青海省科學技術成果。
可以說,她的辛苦付出和嚴謹扎實的理論功底,使鹽湖箱式萃取法提鋰技術的順利實現規;瘧,更填補了該項技術在鹽湖提硼、提鋰產業的空白,技術創新工作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三、關愛員工、凝聚力量,為企業培養了大批鋰行業人才
孟慶芬博士不畏艱苦、扎根青藏高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嚴謹的科學態度、突出的創新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其帶領下,企業的研發水平快速提升,員工素質更是快速提高,為公司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員工。與此同時,她還大膽起用剛畢業的大學生,力促大家共同進步。對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員工及時培養提拔,鼓勵員工在新的崗位上歷練,著力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員工隊伍。例如,陳念入職時是化驗室副主任,1年后提拔為生產技術部副部長,現為部長,2018年成功入選“海西州高端創新人才百人計劃”拔尖人才。公司的工藝技術員大都是化驗員出身,而現階段擔任車間工藝員重任的都是她一手培養出來的骨干,同時,更使研發中心成為公司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人才基地。
孟博士帶領的創新團隊戰功顯赫,近年來,團隊共申請專利20項,其中授權6項,獲得青海省科技成果1項,2017年成功入選“海西州高端創新人才百人計劃”創新團隊,參加2019“創客中國”暨“創青春”創新創業大賽取得企業組銀獎,項目“高鎂鋰比鹽湖萃取法提鋰關鍵技術與裝備”獲2019年度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這些成果的取得使企業2018年順利通過青海省科技型企業的評審,獲得科技型企業榮譽證書;2019年企業又順利通過青海省高新技術企業的評審。
為了將自己平生所學全部應用于鹽湖鋰資源的開發,真正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孟博士放棄鹽湖所的事業編制,自告奮勇調入環境艱苦的海西州大柴旦興華鋰鹽公司化驗室。在化驗室籌建初期,她身體力行,親自擔任教師開展培訓化驗員工作,每10天講一次課,制定了化驗員轉正考核制度,即化驗員轉正需要通過理論和操作兩次考試,操作需要完成8個離子的分析測試,不僅結果要正確,操作也要規范,在嚴格的考核下,員工素質、技能飛速提升,很快能獨當一面。在此基礎上,孟博士成立了青海興華鋰鹽檢測有限公司,并擔任主任,兼任授權簽字人、技術負責人,2018年1月檢測公司通過了青海省質量技術監督局MA資質認定,是鹽湖企業唯一一家拿到此資質的公司,從而保障了公司產品質量報告的可信性、權威性,同時更為公司碳酸鋰和氯化鋰兩大產品的遠銷做出了品質保證和積極的貢獻。
個人成績的碩果累累,是她帶領的員工隊伍勇于探索、勇于創新、攻堅克難,深深扎根鹽湖,致力于青藏高原鹽湖開發所得,也使她成為打造青海千億鋰產業奮進路上當仁不讓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