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和意義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共中央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 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放在“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分顯要的位置。
。ㄒ唬┙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性
1、我國農業基礎還不夠穩固,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農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前仍然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一些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而耕地和水資源不足的矛盾對農業的發展制約越來越明顯。一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二是資源約束日漸趨緊。目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41畝,僅相當世界平均水平40%,中低產田面積占全國耕地70%以上。平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三是農業科技體系比較薄弱,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還比較低。四是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不強。
2、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現在:城鄉基本建設、城鄉義務教育、城鄉醫療衛生、城鄉社會保障、城鄉居民收入等各個方面。
3、國民經濟擴大內需的要求。影響我國經濟全面健康協調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內需不足,擴大內需的重點在農村。我國工業生產能力迅速增長,有些方面已經出現超過市場需求的增長,部分產品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與此同時,由于農村建設和發展緩慢,特別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導致農村市場規模較小、購買能力較弱,對工業品的需求普遍不旺,極大地影響了工業生產能力的充分發揮,制約了城鄉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
4、城鄉人民的共同要求。城鄉統籌是人們的共同愿望。城鄉結合是實現工業與農業、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和諧發展的客觀要求。城鄉統籌將實現城鄉雙贏,為我國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ǘ┚邆淞私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條件
1、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委和政府對“三農”工作更加重視。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再次強調了統籌城鄉發展等要
求。2、我國已經開始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在2005年3月的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近兩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3、新農村建設已在一些地區開展了起來。在沿海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浙江省開展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農村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中西部也出現了一大批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全國各地為新農村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任務
。ㄒ唬┓e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
設。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ǘ┩七M農業現代化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ㄈ┣Х桨儆嬙黾愚r民收入
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
。ㄋ模┡囵B新型農民
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勞動技術能力。
。ㄎ澹┐罅Πl展農村公共事業
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發展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嫔罨r村改革
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
。ㄆ撸┘訌娹r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
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措施
。ㄒ唬┬罗r村建設,規劃先行。
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搞好村莊布局和建設規劃。鄉村建設,規劃先行。以縣為單元形成縣城、中心鎮、中心村的一體化規劃體系,同時,把水、電、路、線等專項規劃有機銜接起來。把標準農田建設、水利建設、農村飲用供水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村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鄉村建設,以自然村為落腳點,以中心村為重點,建設農村新區;A設施投資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化籌集;農民住房投資以農民自籌為主,政府負責提供節能、節地、節水的設計樣板,供農民選擇。
。ǘ┙ⅰ肮I反哺農業”長效機制。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金融服務。國家預算內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結構,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
制。
。ㄈ┏鞘兄С洲r村,改變城鄉分割的社會管理體制
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建立城市支持農村,改革城鄉分割的社會管理體制。規劃建設部門要按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抓好村鎮規劃建設。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優先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國家推行農村義務教育、新型合作醫療的進程中,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大城市人才、智力、信息對農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醫療對農民的服務。積極穩妥的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ㄋ模┩菩朽l村清潔工程
實行鄉村清潔工程。以村為單元,修建生活污水收集管道,推廣沼氣污水凈化池。充分利用農村地域的自然凈化能力,推廣實用污水處理技術。充分利用農村沼氣和農村周邊的河流、渠系、池塘、農田和濕地等,推廣塘系統、土地系統、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技術。構建水循環和物質能量生態循環相接合的生態凈化系統,建設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
。ㄎ澹┐迕褡灾、民主管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把握的兩大原則,那就是“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和“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一是以人為本,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二是發揮村落社區的協作精神、土地公有和家庭經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優勢和資源,需要大力開發和提倡;三是加強宣傳教育。
。┌l展縣域經濟,發揮縣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樞紐作用
縣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部位,也是實現城鎮化的重要部位。目前,我國有2200多個縣市,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0%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GDP占全國的63.4%?h是執行政策并進行部分政策調整的行政單元?h城是城鄉的結合部,是城鄉統籌的關鍵部位,也是農村勞動力的首選地和易進地。
實行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是發展縣域經濟的突破口。省級財政在體制補助、稅收返還、轉移支付、財政結
算、專項補助、資金調度等方面直管到縣,增強了縣級財力,保證了公務員、教師的工資發放,保證了各項建設資金的?顚S。制定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應賦予地方適當的稅政管理權,將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等稅收主要留在縣級政府或提高縣級分享比例,以增強縣域經濟發展能力。
縣域經濟應圍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業經營規;较虬l展。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
(此文系作者在5月31日民建中央中心組學習會上的主題發言)
來源:民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