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海省統計信息網
改革開放三十年系列報道之五:
非公有制經濟,與改革開放相伴而生,與市場經濟同步而長。它歷經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過程,從八十年代初的“拾遺補缺”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先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全省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實力不斷增強、結構不斷優化、素質不斷提高,在繁榮城鄉經濟、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青海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1979年-1982年),個體經濟先知先覺,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在政治上撥亂反正,經濟上放寬搞活,青海省個體私營經濟在摸索中初出茅廬,先行一步,并得到初步發展。1978年,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個體經濟份額微乎其微,僅占0.3%,處于萌芽狀態,1982年上升到4.7%,提高了4.4個百分點;城鎮個體經濟從業人員1979年末僅900人左右,到1982年底達到7000余人;個體工商戶發展到8500多戶,注冊資金250萬元,并且少量帶學徒、請幫手的私營企業雛形開始出現。個體私營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先導力量”,在促進國民經濟恢復發展進程中發揮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二)恢復發展階段(1983年-1991年),行業覆蓋面擴大,私營企業、外商港澳臺投資等多種經濟成分異彩紛呈.
1983年至1991年期間,在繼續鼓勵發展城鎮個體經濟的同時,中央政策進一步寬松,允許農民從事個體工商業經營,允許個體工商戶請幫手、帶學徒,超過政策規定的,不急于限制,從而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個體經營行業向修理業、服務業和手工業等行業拓展,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覆蓋面不斷擴大。1988年,城鎮個體經濟從業人員4.91萬人,注冊資金26367萬元,分別比1982年增長5.92倍和104.47倍。個體工商戶已經遍布全省各地,西寧市、海東地區開始出現雇工人數超過8人的私營企業。到1991年底,全省已經出現500多家中小規模的私營企業。1985年,外商港澳臺投資經濟進駐青海,到1988年底,從業人員達到500多人。
(三)政策引領階段(1992年-2007年),環境的改善推動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又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五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從指導思想、方針政策到法律保護,作了一系列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實際的調整和規定,確立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憲法地位、市場經濟地位和社會生產力地位。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繼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直接帶動了有形市場的發育,也促進了無形市場和市場規則的形成,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于2000年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決定》;2001年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若干補充規定》,2005年頒布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新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舉措,在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方面實現了較大的突破。2007年,省委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要求各級黨委、政府為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金融環境、法制環境和服務環境,為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在政策的激勵和鼓舞下,青海非公有制經濟進入了快速持續發展軌道,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最具活力的增長點。
二、青海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幾年來,青海非公有制經濟的逐步發展壯大,形成了多元化市場主體競爭的格局,形成了充滿活力的市場競爭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機和強大的活力。
(一)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擴大,產業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213.69億元,占青海生產總值783.61億元的27.27%,比2000年增加了9.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1.3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5.1%,起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作用。非公有制經濟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7:55.5:37.8,產業特征呈現“二、三、一”發展格局。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力量。
(二)從業人員不斷增加,人員素質進一步提高
目前,非公有制經濟為解決城鄉富余勞動力和下崗職工就業開辟了新途徑,已成為增加就業的主要渠道。2007年,從事非公有制經濟的戶數15.2萬戶,比2000年增加了5萬多戶;從業人員59.83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28.80萬個就業崗位,占全部就業人員比重由2000年的10.9%提高到2007年的19.2%。從事非公有制經濟第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分別占全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的27.7%和36.9%。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中,有大中專畢業生49931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2569人,有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296人,黨、團員15873人。說明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緩解就業壓力、保持社會穩定的有效途徑。
(三)非公有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全省非公有制經濟通過資金積累和技術進步,私營企業調整結構創特色的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非公有制經濟注冊資金358.63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269.10億元,翻了兩番;完成銷售收入635.80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500多億元;平均每個經營戶的銷售收入由2000年12.12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41.82萬元。非公有制企業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市場空間不斷拓展,企業規模逐漸擴大,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省102件著名商標中,非公有制企業擁有52件,占51%。全省8件全國馳名商標中,非公有制企業擁有7件。
(四)非公有制經濟中第二、三產業作用突出
非公有制經濟以點多面廣、經營靈活、求新求快、商品豐富等特點,使服務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極大地促進了商品流通和市場繁榮。
從產業結構上來看,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大多數經營第二、三產業。2007年第二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18.65億元,占非公有制經濟總量的55.5%,從業人員17.78萬人,占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的29.7%;第三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80.75億元,占非公有制經濟總量的37.8%,從業人員為40.46萬人,占67.6%。
從行業來看:工業發展勢頭強勁。2007年,非公有制經濟中,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01.8億元,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29.5%;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6.85億元,占全省建筑業增加值的23.0%。在第三產業經濟實體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和房地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占非公有制經濟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3.3%。在房地產業經濟總量中,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6.87億元,占38.3%;在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經濟總量中,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18.51億元,占45.3%;在批發零售業經濟總量中,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25.62億 元,占57.3%;在住宿和餐飲業經濟總量中,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8.19億 元,占66.3%。四個行業在非公有制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達到了27.7%。第三產業的許多新興行業中,非公有制經濟有明顯的經營優勢,因其機制靈活,比重將會越來越大。
(五)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外省投資的良好平臺,對全省稅收的貢獻逐年提高
近年來,全省上下形成了優惠政策招商、寬松環境引商、熱情服務留商、積極參與幫商的良好氛圍,特別是省政府多次召開“青洽會”,引進項目、簽訂合同,為全國特別是沿海發達省份民間資本融入青海搭建了投資和發展平臺。他們不僅帶來了資金、人才,而且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為提高個私經濟發展水平、擴大總量起到了示范作用,極大地促進了全省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青海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同時,也為青海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做出了貢獻。2007年非公有制經濟上繳稅金28.23億元,占全省稅收收入的27.9%,上繳稅金是2001年5.14倍。2007年私營企業達到9186戶,比2000年增加了5347戶,是2000年的2.39倍。
(六)個體經濟是不可低估的力量
在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中,個體經濟因其特有的旺盛活力與靈活的機制,發展迅猛。從行業看,個體經濟已由過去單純的商貿流通擴展到農林牧漁業、制造業、建筑業、運輸業、文化娛樂等十多個行業,特別是旅游、家政服務、廣告設計、信息傳輸、物流連鎖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呈現出行業多、種類多、領域廣、經營活的勢頭。如近幾年,隨著每年的“青洽會”、“郁金香節”、“環湖賽”等幾項大型活動的舉辦以及青藏鐵路的開通,使得青海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帶動了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壯大,一批集餐飲、娛樂、住宿、休閑為一體的藏家、農家風情園迅速崛起。2007年,全省個體經濟增加值為75.69億元,占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的35.4%;個體戶數已達14.17萬戶,占非公有經濟總戶數的比重高達93.2%;從業人員27.79萬人,占非公有經濟從業人員的比重為46.4%;銷售收入135.26億元,占非公有經濟銷售收 入的24.5%;上交稅金6.9億元,占全省上交稅金的24.4%。從事第三產業活動的個體戶達到了93.4%,是第三產業中最活躍的因素。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實踐證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對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就業、保持社會穩定、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充實了市場競爭的主體,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對全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