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協枸杞產業發展協商會上的發言
民建青海省委
近年來隨著我省枸杞產業的發展,全省枸杞種植規模穩步擴大,綜合效益日益顯現,成為農牧業經濟穩步發展、支撐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我省枸杞主產區海西州枸杞種植登記面積已達42.2萬畝,尚未登記的約10萬畝。野生黑果枸杞主要分布在德令哈、都蘭、格爾木地區,分布面積為46.5萬畝左右。以諾木洪地區的枸杞種植園為原點,建成的海拔最高的連片枸杞種植基地,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榮譽證書,為全球唯一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
對枸杞的生產加工已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如枸杞果汁飲料生產、枸杞茶、黑枸杞膠囊生產,白刺果酒、果醋、果汁籽油生產等等。青海胡楊生物科技公司完成了枸杞籽油、枸杞多糖、枸杞色素等研究工作。但是,全省枸杞產業總體還是處于生產烘干枸杞、免洗枸杞的“原生態”狀態。目前,我省枸杞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產業定位有待提升。柴達木枸杞產業發展到目前,只是海西州地區性的產業,協調、管理、引導力度不夠,應盡快提升到省級層面進行運作,強化對枸杞產業發展的領導和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形成合力。加大對枸杞標準化生產、干果制干、生物防治病蟲害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我省枸杞產業逐步向集約型和效益型產業發展。
二是投資支持還需加強。受對口部門、屬地及條塊化管理的制約,柴達木枸杞發展資金來源渠道不暢。應加大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推動枸杞產業縱深發展。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把枸杞產業由傳統的直銷干果逐步轉向枸杞濃縮汁、枸杞茶、枸杞籽油、枸杞多糖等系列產品的加工銷售模式。
三是總體策劃相對落后。受利益驅動的影響,枸杞生產過程中盲目性、隨意性和趨同性的情況比較普遍。對枸杞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缺乏統一協調的規劃和產業管理經營模式,很難形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青海枸杞“拳頭產品”。
四是市場營銷建設滯后。尚未形成穩定的青海枸杞銷售市場,由于枸杞的中間環節較多,終端客戶少,青海枸杞在市場上無定價權和話語權,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大。
五是品牌效應不明顯。各地注冊的枸杞商標種類繁多,品牌雜亂、市場認知度低,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青海枸杞品牌效應,枸杞生產呈現的是一種優質不優價的產業模式。
六是防治監管壓力增大。隨著枸杞產業的興起和大規模的人工種植,病蟲害與無公害的矛盾日益凸顯,對枸杞生產無公害化的監管亟需跟進,市場監管工作的風險日益聚集,枸杞產業“高原環保綠色”的品質面臨嚴峻挑戰。
為此,我們建議:
1、提升產業定位,統籌產業發展。將柴達木枸杞產業上升為省級產業戰略層級來主抓和扶持。由省政府牽頭,成立有關部門和科研院所為主要成員的枸杞產業管理協調機構,形成合力,加強對枸杞產業的管理、指導和服務。
2、規范市場運作,帶動產業升級。與省十三五發展總體規劃、精準扶貧規劃密切結合,加快標準建設,完善監管體系。加大品牌和資源的整合,規避地域性和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支持科研部門、企業開展攻關,推進枸杞產品向保健、醫藥、美容領域拓展延伸,帶動產業升級,提高綜合效益和整體實力。
3、實施品牌戰略,強化宣傳推介。主打精品牌,統一使用“柴達木枸杞”或“諾木洪枸杞”商標。聚焦青海枸杞品質好、無污染特點,制定市場營銷策略。與大美青海旅游戰略相結合,上升到省級戰略宣傳推介,征集響亮的宣傳口號,如“青海紅,諾木洪”等加強宣傳和公關力度,使柴達木枸杞成為高原綠色、生態有機、健康養生的代名詞。
4、搭建產銷平臺,打造智慧農業。在諾木洪、德令哈、格爾木市主產區建設集倉儲、加工、信息、通訊、經營管理、金融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枸杞交易市場,提升園區承載力和產業集聚功能。建立多元的營銷網絡,拓寬營銷渠道,為柴達木枸杞開發出更大的營銷空間。
5、多元開發利用,推動循環發展。開發觀光、采摘旅游、休閑農業,加大鮮果、葉、花、籽、皮、枝條、黑枸杞等系列產品的研發力度,構建枸杞循環產業鏈網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區域化布局、多元化發展、規范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使枸杞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